隔离不隔礼,隔离不隔爱。今天饶雪玲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中华礼仪文化的前世今生,源于前几天看到的一个段子:一场疫情让让小区门卫都变成哲学家,问的问题都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然后温柔的在额头给你一枪。会心一笑之后突然问自己,我们是谁,我们所传播的礼仪文化从哪里来,又要去向何方?
一、我们是谁?
患难见真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人前所未有地凝聚在一起,一声号令,十四亿人口全部静候家中,全国的救援物资集结到重灾区,疯狂的病毒得以遏制,这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是什么让这一切得以实现?饶老师的答案是:是滋养了我们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度过了难关。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自豪地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而我还可以更加自豪地加一个注脚,那就是我们是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播者!
二、中华礼仪文化从哪里来?
中华礼仪文化从五千年前的远古走来。饶老师分四个阶段来梳理礼仪文化一路走来的跌宕起伏。
(一)黄帝带领华夏民族进入文明时代
礼仪源于俗。从原始部落的敬天祭神,到原始人知道用树皮兽皮遮羞,再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设计并制作了第一件引领华夏民族走向文明的衣裳,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几千年的磨砺。上衣下裳,天地玄黄,天地人合一,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后历代服饰都是以此为蓝本进行改良的。比如舜登帝后,改良制成的十二章纹的龙袍;古朴简约的儒士服;宽衣博带的魏晋风度;雍容华贵的 唐装;清朝的旗袍等,我们的祖先赋予服饰的社会属性远远强过了现代人。华夏指的就是服章之美文化之深远。
(二)礼仪文化的奠定
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如“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凶礼、军礼),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加上春秋时期的《礼记》合称“三礼”,是我国古代礼仪的汇编,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的形成。
(三)儒学的诞生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学,提倡仁治,恢复周礼,强调不学礼,无以立,礼是治国的基础。孔子及其弟子构建了儒学的理论框架“四书五经”。经常有人问我儒学与我们现在所传播的礼仪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我是这么认为,我们现在的礼仪文化包括内修于心,外正于形,内修于心的部分对应四书及诗、尚书、春秋、易中的内容,而外正于形对应五经之中的礼。所以说,儒学发展史就是礼仪发展史。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
(四)儒学的荣耀
秦汉到清末。经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楚霸王项羽的火烧阿房宫,刘邦建立的东汉王朝时,已是一片文化荒漠。刘邦一介布衣出生,向来对儒生不屑一顾,甚至当众拿下儒生的帽子当尿罐,以此来折辱儒生。他的手下也都是些不懂礼义廉耻的赳赳武夫,常在朝堂上放荡不羁,这让刘邦感觉很不爽。这时儒生叔孙通伺机告诫刘邦:儒生虽不能横刀立马打江山,但却能助陛下坐江山。他为刘邦策划了一场规模宏大,秩序井然的朝拜仪式,让刘邦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帝王尊荣。至此,他开始重用儒生。公元前195年,刘邦路过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地,以太牢礼祭拜孔子,开启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可惜,半年后去世。接下来的文景之治一直以黄老学说作为治国之道,无为而治。才华横溢的儒生贾谊曾劝谏文帝:秦王不知廉耻,摒弃礼仪而早亡,主张文帝施行礼仪教化。可是,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采纳。这时的儒学依然在低谷中挣扎。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终于迎来了入学的春天。他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仁义礼仪为主,以刑法为辅的治国之道,之后汉代经学家们又创立了三纲五常的思想体系,儒学成为了经学,也成为了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
(五)现代礼仪的发展
1911年至今。辛亥革命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家口诛笔伐吃人的封建礼教,推动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封建礼教受到强烈冲击。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以男女平等,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在经历了大跃进、文革对传统文化的践踏,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之后,中国又一次迎来了礼仪文化的春天,仓廪实而知礼节。2019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敦促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引导人们重礼节、讲礼貌。
三、中国礼仪文化到哪里去?
1.用专业服务于社会,传播礼仪,传播爱。饶老师作为一名礼仪老师,礼仪文化推广者,深切的感受到学生们通过礼仪学习而发生的蜕变。饶老师将继续用专业服务于社会,为推进社会文明作出贡献。
2.物德智美,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礼仪文化传播使者有责任发扬光大我国礼仪文化,要把现代美学,比如服务美学,生活美学融入到我们的礼学教育体系中,让大美中华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恰似千年以前的大唐盛世!
文/图 饶雪玲 审稿/田宁